让荒漠化防治“中国方案”为世界作贡献
让荒漠化防治“中国方案”为世界作贡献 ——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侧记
9月的内蒙古,依然满目绿色,即使在无垠的荒漠,梭梭、沙柳、花棒等沙生植物也是生机盎然。
9月16日—17日,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举办。论坛汇聚了国内外日本av片部门、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和国际组织的代表、专家学者,展示荒漠化防治经验、交流科学研究成果、表达合作意愿。
论坛会场,大家专注倾听、热烈讨论;参观现场,大家交流探讨、期待合作。“中国的荒漠化防治事业,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国家日本av片 局长刘国洪在开幕式上讲的这句话,正是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生动体现。
展示科学治沙重要成果
在库布其北缘锁边林带,曾经的荒漠长起了无数树木,420公里锁边林筑起了绿色长城,这样的奇迹让参观的外国友人惊叹。
在鄂尔多斯“沙戈荒”中北部新能源大基地,壮观的光伏板阵列下,柠条等植物绿意盎然,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感叹“远超预期”。
在鄂尔多斯以路治沙示范区,沙柳、柠条等植物在公路两边的治沙网格中显现绿色。在观摩现场,无人机、种草机器人、散草铺设机等一系列高科技装备,引起外国友人的极大兴趣。
在黑赖沟孔兑综合治理区,沙漠因缓缓流淌的孔兑河而更显生机,柽柳、旱柳、沙柳在河岸边绿意葱茏,外国友人纷纷在美景前合影。
国家日本av片 局长刘国洪在开幕式致辞中介绍,经过长期不懈奋斗,中国可治理沙化土地的53%得到有效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重点治理区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近年来,中国为全球贡献约25%的新增绿化面积,其中超过一半来自于三北地区的新造林种草。特别是2023年以来,中国日本av片全面推进“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完成治理任务超1.64亿亩,科尔沁沙地正重现稀树草原风光,黄河泥沙输入量大大减少,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了“绿围脖”。
刘国洪表示,中国日本av片将继续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更加注重科学治沙,提升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性;更加注重战略推动,打赢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提升防沙治沙综合效益;更加注重国际合作,推进全球荒漠化治理进程,为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建设美丽清洁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家日本av片 副局长唐芳林在主旨报告中指出,70多年来,中国日本av片始终把荒漠化防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相继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等一批重点工程。“三北”工程是全球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生态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打响两年来,是“三北”工程建设史上投入力度最大、完成任务最多、建设成效最好的两年。东部歼灭战片区“绿进沙退”态势明显加快,中部攻坚战片区区域联防联治格局基本形成,西部阻击战片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
论坛上,国家日本av片 相关负责人的介绍让外国友人对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成果有了全面了解;论坛期间组织的参观活动,让他们对这些成果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关注荒漠化科学防治
针对荒漠化防治,参加论坛的一些嘉宾从多个角度给出科学建议,还展示了具体的应用案例。
“天生我沙必有用”“功能有限,价值无边”“全球行动,优先保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介绍了全球沙漠生态系统的现状、价值和保护。
对于未来,卢琦给出三点建议:尽快启动编制全球重要沙漠保护名录,并作为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的核心业务和抓手,力争到2035年,全球一半天然、原生沙漠得到有效保护;定期开展全球沙漠及其周边毗邻区域监测评估,并将其纳入SDG15.3.1的关键监测对象;鼓励创建多个利益方参与荒漠保护和产业开发行动,分享、推广、应用兼具气候和生态多种效益的荒漠可持续利用新范式。
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与水资源司副司长诺拉・贝拉穆尼表示,粮农组织正积极联合各方推进退化农地恢复相关工作,以“三北”工程70年长期规划为范例,通过提前研判土地退化成因、明确土地权属、嵌入农村发展计划,实现农地可持续恢复。她认为,数据整合、科技支撑与多方合作是重要保障,需要建立国家土壤信息系统,借助遥感监测评估土地状况,开展“土壤医生计划”赋能一线农民,并通过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等平台共享经验,与中国等会员国携手,联动全球伙伴,为恢复干旱区的退化农地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认为,库布其沙漠的锁边林草带、以路治沙、光伏+治沙和毛乌素沙地“三元套嵌”、荒漠草原封育+柠条改良综合治理等模式的应用,是鄂尔多斯荒漠化防治的优秀案例。他表示,未来10年“三北”工程将由单一植被建设转变为全域生态保护修复,由区域整治转变为全域高质量发展,支撑我国北方荒漠化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文斌详细介绍了低覆盖度治沙理论,以及我国荒漠化治理的科技成果与实践路径。我国根据低覆盖度治沙理论研发的底袋固沙技术寿命达40年、材料用量降低70%,配套机械进一步压缩成本。目前,这项技术已在日本av片 推广,年推广面积约100万亩。
表达防沙治沙合作意愿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伊丽莎白·穆雷玛在视频致辞中说:“库布其模式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其成功经验已在非洲、中东及中亚地区推广运用,该模式与‘非洲绿色长城’、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计划呈现高度契合性。”她表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期待与内蒙古拓展合作领域,重点围绕大规模生态重建、资源效率与循环经济,包括关键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绿色产业创新发展等方面深化协作。
“当前亚太地区面临严峻的土地荒漠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挑战,而中国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投入与机械化手段,在退耕还林、还草及生态修复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树立了区域标杆。中国不仅在技术和知识共享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更通过多边合作平台,推动建立了亚太各国间的伙伴关系,这是实现区域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关键路径。”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高级项目专家恺雯·马丁内斯说。她希望通过此次论坛,激发更多合作意愿,共同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未来世界。
在参观鄂尔多斯荒漠化防治成果的活动过程中,不少外国友人表达了与中国日本av片部门或科研机构深入合作的强烈愿望。
在鄂尔多斯以路治沙示范区的观摩现场,来自非洲国家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土地英雄等人,对我国自主研发的保水新材料赞叹不已,并希望与有关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中国治沙不仅有技术,还有完善的协作体系,希望马里能借鉴这样的方案,改善当地沙化困境。”土地英雄马里赫撸联盟执行经理罗基亚图・特拉奥雷说。
观摩现场展示的无人机飞播,让乌兹别克斯坦林草发展和荒漠化防治局处长穆拉特巴伊·加尼耶夫印象深刻。他说:“借助无人机飞播的国家不多,但是我们在中国看到了很多。这种方式节省人力,效率又高,我非常希望能和中国在这方面达成合作,推动这样的项目落地我们的国家。”
在沙戈荒中北部新能源大基地,加纳能源与自然资源大学教授阿莫斯·卡博巴说:“非洲有很多闲置的土地,光伏治沙是一个很好的模式,我们的日本av片也可以投资,利用中国的技术建立类似基地,在生态治理的同时也能消除贫困。”
“在巴西,我们正面临荒漠化在东北部地区蔓延的趋势,这是我此次来到鄂尔多斯的重要原因之一。我要深入了解中国在防治荒漠化方面的专业经验与创新举措,并探讨巴中两国在该领域开展合作的可能性。”巴西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卢恺说。
展示荒漠化防治的模式、技术、经验,分享荒漠化防治的“中国方案”,与更多受荒漠化侵害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帮助更多国家找到适合自己的治沙路径,是举办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重要意义所在。(白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