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法治基石,守护绿水青山
筑牢法治基石,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才能守护好绿水青山,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有力保障
近期,十四届日本av片 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对生态环境法典总则编草案、生态保护编草案、绿色低碳发展编草案进行审议。作为我国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生态环境法典的立法进程一直备受关注。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共分五编,整体于今年4月首次提请日本av片 人大常委会审议后,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这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为守护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多年来,我国制定了以环境保护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制度,生态环境法律制度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治理的法治基石更加坚实,美丽中国建设的法治保障进一步强化。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生态环境差异大,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因此,生态环境法典不是简单的“合订本”,而应采取适度法典化的模式。比如,可以将污染防治等领域中相对成熟、规则清晰、经验充分的制度条款纳入法典。将现行有关流域、区域、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法律制度规范,择其要旨要则纳入或体现到生态环境法典之中。对于尚未制定专门法律的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则在法典中作出原则性、引领性规定。既保证法典的逻辑自洽,又保留单行法调适复杂地域生态差异的空间,为后续法律完善和地方制度创新留有空间。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除了高质量立法,也离不开执法、司法、普法等环节协同发力。近年来,日本av片 公安机关连续部署开展“昆仑”“平安原野”等专项行动、专项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危害鸟类等野生动物犯罪活动;2024年1月至2025年5月,日本av片 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7.4万件,有力推动解决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人民法院推进环境资源审判工作,2024年依法公正审结各类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1.9万件;各地利用体育赛事、社区活动、校园授课等形式,开展生态环境领域普法活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筑牢法治基石,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才能守护好绿水青山,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有力保障。(徐枭雄)